博大策略 倾尽所有爱女儿,却养出个白眼狼:越是这样共情,孩子越不懂感恩_情绪_挫折_东西
01
我女儿今年13岁,正处在狗都嫌的青春期,脾气大得跟炮仗似的,一点就着。
我当年也是看了不少育儿书,坚信“孩子要温柔对待”“情绪要接纳”。
所以从小到大,只要她一闹情绪,我立马进入“哄娃模式”:
摔倒了?我冲过去抱起来:“宝贝不疼不疼!都怪这个破地板,妈妈打它!”然后真跺两脚地板。
被老师批评了?我第一反应不是问原因,而是护短:“这老师怎么回事?我们宝贝这么乖,肯定是老师没耐心!”
想要啥东西?只要她撒个娇、掉两滴眼泪,我基本都会满足,生怕她受委屈。
当时的想法很简单:
让她感受到满满的爱,以后性格肯定阳光自信!
结果呢,现在她脾气比小时候还爆!
完全经不起一点挫折,稍微不顺心就炸毛,活脱脱一个“情绪巨婴”:
展开剩余90%约好去迪士尼,因为临时加班改期,她直接把我的手机摔出三米远;
让她收拾堆成山的书桌,她哼一声:“你怎么不叫爸爸收拾?”说着还把桌上的笔筒扫到地上;
因为便利店没有她最爱的白桃乌龙奶茶,整个上学路上都板着脸,我说“明天早点去买”,她就捂住耳朵“啊啊啊”地尖叫。
最让我崩溃的是两个月前的那个早晨。
7点去叫她起床,掀开被子一看,她还穿着昨天的衣服,眼睛肿得像核桃。
“赶紧换校服,要迟到了。”我催她。
结果她一把拽回被子,声音沙哑地说:“不去!我再也不去那个破学校了!”
我当时很生气,但还是压住怒火,细问才知道:
原来前天数学小测她只考了68分,老师让她课后留下来订正。
她觉得老师故意刁难她,在同学面前丢脸了。
“全班那么多人没考好,为什么就盯着我?”
她说着说着又开始掉眼泪,把枕头砸向衣柜,“我恨死他们了!”
我又急又气,可看着她哭得发抖的样子,心又软了。
“我知道你委屈,可老师也是为你好...”
我试着讲道理,话还没说完她就炸了:
“为我好?她就是看我不顺眼!”
我深吸一口气,换了个方式:
“那咱们先请两天假调整一下?”
听到“请假”,她这才稍稍平静下来。
然而之后更是把我气炸:
不提上学的事,她就整天抱着手机刷短视频;
一提学习,立马变脸摔东西。
现在两个月过去了,她依然不肯去上学。
我这才发现,我的“共情”养出了一个“全世界都得围着我转”的孩子。
02
看到过一句话:“没有规则的爱,就是害。”
这些年我所谓的“共情”,其实是在培养女儿的“全能自恋”——
觉得全世界都该顺着她,稍不如意就暴怒。
01她以为“情绪大=赢”
从小到大,只要她一哭闹,我就妥协,所以她学会了“发脾气就能达到目的”。
现在哪怕是无理要求,她也用这招。
02她受不了任何挫折
我总替她挡掉所有不愉快,导致她现在遇到一点不顺心就崩溃,完全不会自己调节情绪。
比如考试考砸了,她不反思自己没复习,反而怪老师刁难她。
03她觉得“别人不顺着我=针对我”
因为从小我很少对她说“不”,所以她默认“我的感受最重要,别人不满足我就是他们的错”。
老师批评她? 是老师偏心!
朋友不陪她玩? 是朋友不够义气!
爸妈临时有事? 是你们不守信用!
她不会解决问题,只会发泄情绪。
遇到问题,她的第一反应不是想办法解决,而是发脾气、抱怨、怪别人。
我意识到,再这样下去,她以后进社会得吃大亏。
于是开始调整教育方式。
03
1、共情≠惯着
以前:她一瘪嘴我就投降,她一跺脚我就妥协。
记得有次她想要新手机,在商场直接坐地上哭,我二话不说就买了。
现在:当她又要摔东西时,我会先按住她的手,看着她的眼睛说:
“妈妈知道你很生气,但摔东西/骂人不行。我们先冷静十分钟再聊。”
第一次这么做时,她不可置信地瞪着我,好像不认识我一样。
不惯着≠不爱她,而是让她明白:情绪可以发泄,但底线不能碰。
就像给河流筑堤坝,不是要阻断水流,而是引导它正常流淌。
2让她体验“合理挫折”
比如上次她期待已久的演唱会因故取消,又开始闹脾气。
这次我没像以前那样急着哄她,而是说:
“妈妈知道你很失望(共情),但突发情况谁都会遇到(现实)。
我们可以想想怎么利用这个晚上(解决方案)——要不要把你的好朋友叫来家里来玩?”
她先是愣住,然后气呼呼地说“不要!”就冲进房间。
但两小时后,我听见她偷偷打电话约朋友来家里。
目的很明确:世界不会围着她转,但可以教她学会转弯。
3教她解决问题,而不是只会抱怨
以前她一抱怨老师,我就不假思索地附和:“这老师确实太过分了!”
结果她越说越委屈,最后演变成对老师的全面否定。
现在我学会了更有智慧的引导方式:
先递给她一杯温水,轻声说:“喝口水慢慢说。”(让情绪降温)
耐心询问:“老师当时具体是怎么说的?在什么情况下说的?”(还原事情全貌)
温和引导:“你觉得老师为什么会对你说这些话呢?”(启发换位思考)
共同探讨:“我们想想,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怎么做更好?”(寻找解决方案)
这个方法的神奇之处在于:
通过还原事实细节,往往能发现事情并不像她最初描述的那么“针对”。
引导她站在老师角度思考,理解老师的管理初衷。
把注意力从“谁对谁错”转移到“如何改进”上
现在她遇到问题,不再第一时间抱怨“老师针对我”,而是会主动分析:“可能是我上课走神被发现了,下次我要更专心。”
抱怨是把能量消耗在指责过去,解决问题是把能量投入创造未来。
教会孩子用建设性思维看待问题,就是给她一把打开成长之门的金钥匙。
4设立明确规则
我们制定了《家庭公约》,用便利贴贴在冰箱上:
每周六上午收拾房间(她负责书桌和地板)
轮流洗碗(周日她值日)
晚上10点不玩手机(全家遵守)
上周日她拒绝洗碗,我没唠叨,只是默默把脏碗筷留在水槽。
第二天早上她发现没干净碗吃早餐,这才不情不愿地洗了。
改变当然不容易。
刚开始她各种反抗:绝食、摔门、写日记骂我。
但坚持三周后,有天我感冒,她居然主动倒了杯热水放在我床头。
现在,女儿已经重新回到学校上课,虽然偶尔还是会闹脾气,但已经学会了很多:
生气时不再摔东西,而是会深呼吸;
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会问“妈妈你觉得该怎么办?”
开始能够接受我设定的一些规则。
亲爱的妈妈们,养育孩子从来不是一条容易的路。
我们都在跌跌撞撞中学习,在错误中成长。
但请记住:
没有完美的父母,只有不断进步的父母;
没有不犯错的孩子,只有需要引导的孩子。
当我们学会在爱与规则间找到平衡,
孩子就会在自由与责任中学会成长。
发布于:山东省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